2017,生态文化方兴未艾

发布时间:2018-01-12      来源:说说吧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短短12个字,掷地有声。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回顾2017,生态文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踏步向前。生态文化载体不断丰富,有广告、电影、电视剧,也有文学、动漫、文创品。不仅形式多样,更值得回味的是,生态文化作品中对现实的观照、对人的反思,以及作品对人的影响。

  反思人与自然,倡导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在新时代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正在成为主流作家关注和努力的领域。

  今年,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首届代表大会召开。协会目前拥有会员300余人。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0余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150余人。作家们认为,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学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发挥生态文学教化人心的力量,不但见山水,更要见人心。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视作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号角和开端,并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那山,那水》,讲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生态发展故事。

  生态之美,可赏心悦目。文章走笔,则可传递这种生态美。《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于今年出版。书中佳作云集,凝结了大批主流作家的心血,如徐刚、从维熙、叶梅、哲夫、查干、郭雪波、梅洁等。作品不仅反映当代的文学理念,更顺应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

  生态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升,不仅在文学方面,生态影视作品、画展、音乐会等也是层出不穷。《自然的力量》等影片,获得观众的广泛赞誉;北京竹乐团的演出更是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乐章;央视一套(综合频道)一度辟出了《新闻联播》之前的黄金时段,对一部6集人文生态纪录片《一江清水向东流》进行推介。这部入围第七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纪录片,用唯美和壮丽的视角,展现了三江流域浓浓的人文情怀和生态保护故事,也成为少有的登陆央视一套首播的大型人文生态纪录片。

  生态文化的主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事实上,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一直贯穿于今年的生态文化作品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呈现了环保与发展的抉择。剧中,一些污染企业想趁机落户开发区,一向非常重视GDP的达康书记却断然拒绝了:“需要GDP,但决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

  除了《人民的名义》这类“爆款”影片,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还有更多佳作,看似不温不火,实则直抵人心,比如纪录片《重返·狼群》《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前者用平实的手法,展现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互不打扰,各自安好。后者则注目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让观众窥见现代文明给大自然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影片记录了克里亚人在恶劣自然状态中的生存故事,也记录了独特的沙漠生态和风光,在自然与现代文明的边缘,有人选择孤独地坚守,有人选择无奈地离开,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同样都令人动容。

  这一年,喜爱电影的观众大饱眼福,《洪水泛滥之前》《地球:神奇的一天》《蓝色星球2》相继上映,将自然界的故事娓娓道来,也让人看到人类活动对动植物家园的影响。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描述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诚然,当下国内的生态文化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学作品的题材挖掘广度、深度、艺术感染力仍有待加强,生态纪录片拍摄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但可喜的是,这支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越发深入。

  推动公众参与,催生“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参与者、推动者。今年对生态文化的思考、创新、传播和践行,正由精英圈子走向大众。文化艺术作品启迪和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达康书记的GDP,我们来守护”这句上半年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话,就是侧面印证。“不以污染换发展”的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公众在被传播、被影响的同时,也在参与生态文化的传播。优质生态影片收获了大量粉丝,他们上豆瓣打分评论、在朋友圈转发推荐。看似只为影片票房造势,但又何尝不是对影片所传递的思考的二次传播接力呢?

  大众参与催生出一个个“生态文化+”的鲜活典型,使生态文化拥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本土适应性。

  “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乘着当下文化传播的新东风,成就一场向过去的回望。有人从中华典籍中解读古人的生态观;有人回溯运河文化;也有人用生态文化承载乡愁,让岁月不改的青山绿水作游子返乡的回程票。

  “生态文化+文创产业”,用创意装点情意。年初热销的日历书,如《红楼梦日历·植物版》《物种日历》《国图日历·本草养年》,将自然藏在四季间,让读者从寻常日子里品出诗意,陪伴自然爱好者365天。《嗨!我是地球!》环保动漫,则是天马行空的漫画家和科学严谨的环保人碰撞出的火花,打造环保领域的大IP。

  更重要的是,“生态文化+生活”,让生态意识扎根实践,如举办“零废弃”婚礼、参与“无痕山林游”等。生态文化的传播,意义在于怡情,更在于省思、觉悟和行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开启,生态文化的崛起,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国国情之必然,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年,我们共同行进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留下串串足迹,愿大地文心永驻,人间生态长存。

文档附件

聚焦琼海

更多+

文明播报

更多+

道德模范

更多+

志愿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