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将军的琼海籍红军高级将领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琼海在线

  据史载,参加举世闻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海南籍高级将领共有七人。他们分别是开国大将张运逸、上将周士第、中将庄田以及谢飞、云广英、符确坚和林青等同志。其实,这段史载给自己留下了让先人和后人都为之扼腕叹息的遗憾:因为它疏漏甚至忘却了当时地位与影响仅次于张运逸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何畏。

  关于何畏——红军时期的重要将领,国内许多权威历史媒体对他做了这样的记载:

  1900年,何畏出生于广东省海南乐会县玉堂村(今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 祖母是越南人,因而他具有越南血统。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何莽。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到马来西亚,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以及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后被英政府逮捕,驱逐出境回国。

  回国后就读厦门大学,在校期间,何畏曾与郭沫若等共同发起创办了同人杂志,之后又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在《创造季刊》、《创造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戏剧……(《评中共文艺代表作》,丁森著,香港新出版社)。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很快就成为了这次罢工浪潮的风云人物。

  1926年,何畏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步科第一学生队一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供职并参加北伐。之后,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同年12月参加了由邓小平、张运逸等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红军赣南西河独立营营长,上猷县红色独立营营长。

  1932年10月奉命进入豫鄂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师长,与任其他师师长的王宏坤、倪志亮、王树声以及师政治委员李先念一起成为红四方面军(下辖4个师,约15000人)的主要军事骨干。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以及川陕革命根据的创建。

  1933年6月,红4方面军军事会议作出了将师扩编为军的决议,将红4方面军下辖之第12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何畏任军长,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之后,参加领导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参与组织或组织领导了许多重大战役。其时,率部进入川西的理县,并在那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35年5月下旬,为接应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北上,何畏临危受命,任懋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亲率25师、27师各一部,沿岷江流域星夜兼程,攻占懋功,前锋推进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何畏红9军下属的25师和27师在夹金山下的达维镇迎接到了翻越夹金山的中央红军,实现了红军两支主力军团胜利会师。这次历史性会师,史称“懋功会师”。

  长征途中,何畏兼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到达延安后,任抗日大学副校长。

  从广州起义开始到红军两大主力懋功会师的十年间,何畏经历了血与火的砺炼,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从最初的红七军连长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最后走到红四方面军显要将领的位置。其间,身为士卒直接参加的战斗不计其数,参与指挥、协同指挥或直接指挥的战斗或战役也数以百计。何畏正是在这些战斗和战役中逐渐显露出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他参与指挥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有着决定性的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和百丈战役(史称“雅邛战役”)以及率部实现的“懋功会师”,施展了他从容应对变化万千的敌我战争格局而运筹帷幄的韬略和过人的胆识。为红四方面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以及革命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信念坚定,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红四方面军诸多将领中唯一获得军中“小诸葛”美誉的军事领导人。他,作战勇猛,靠前指挥,且率先垂范,屡立战功,曾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革军委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

  关于何畏当时的地位与影响,敌我双方均有记载:

  斯诺在他的传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何畏作战勇猛,智谋过人,号称红四方面军“小诸葛”。

文档附件

聚焦琼海

更多+

文明播报

更多+

道德模范

更多+

志愿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