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成功“创卫” 国家卫生城市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6-07-12      来源:海南日报

      琼海高标准规划、多层次推进、严要求管理,成功“创卫” 

  “国家卫生城市”是这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杜颖实习生文韬梦黛

  天际线渐渐溢满绯红的晚霞,映在万泉河水流淌过的宁静小城,把人们欢悦的脸庞也点染成金色。带状公园里,藤蔓攀附着青砖老房子,空气中飘散着花香,洁净宽敞的道路人来熙往,犹如水墨流淌的画卷。

  “琼海美丽洁净,让人流连心醉……”不但是久违的故人,连常年生活于此的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变迁也饱含惊叹。

  琼东大地萦绕在收获的喜悦中。2015年3月,琼海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成为我省继三亚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谁曾想过,多年前,这座东部县级市一度因脏乱差而备受诟病,但充满韧劲的琼海人从不自弃,以其务实进取精神,从1996年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后一直朝着“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之路奔跑。历经19载,扫除“脏乱差”,敢叫旧城换新颜。

  琼海市的创卫探索,见证了这座琼岛东部中心城市面貌的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精神的升华……

  创卫开启新篇 

  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抓手 

  灯芯岭社区干部黄翀的办公抽屉里,存放着上百张照片。“创卫一路走来,每发现一处卫生死角,大家就把它拍下,整改后再拍,逐一对比存档。”黄翀说,这些照片,记录了一个基层社区的蜕变。

  发生变化的何止灯芯岭!漫步在琼海新老社区,走访蔗园、山叶等“城中村”,市民都开心地说,创卫真好,琼海干净了,变靓了!

  这一切变化得之不易。1996年是琼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注脚。这一年,琼海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琼海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然而实实在在的“卫考”一开试,琼海便“丢了分”,环境硬件不过关,城镇居民的认识也跟不上,综合评定后因数分之差“落榜”。

  “国家卫生城市”评选每3年一次,有10方面内容40项具体标准,10多年来,“创卫”的国家标准一再提高。还要不要争取,何时能拿下,怎样才能达标?无不考验着一任地方党委政府的思路和定力。

  经济越发展,区域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城市之间的竞争,无论规模、实力,还是水平竞争,说到底是环境、文化和人才的竞争。环境就是生产力,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指出,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怎么强调、怎么付出都不为过。而发展的实践也让琼海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文明程度,是一种可转化的生产力要素,通过开展“创卫”,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外在环境,把硬件设施提高到新水平,更可以建立和谐良好的城乡居民生活秩序,倡导文明社会风尚,擦亮城市名片,进而拉动项目引入和产业发展。

  “‘创卫’不是为拿块牌子,做‘面子工程’,而是通过这一载体,构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发展的根基。”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

  历经多年的打基础、修“跑道”,2010年3月,琼海掀起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会战,把创卫作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确定了“标准创卫、民生创卫、文化创卫”三大体系,高标准规划,多层次推进,严要求管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卫战翻启新篇。

  细节决定成败

  用标准民生文化三个准则评定创卫实效

  创卫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早几年堵得不得了,路堵,心也堵!”住在琼海城区纪纲街的张阿公记得,过去的纪纲街,小商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原本狭窄的街道十分拥堵。如今的纪纲街道路顺畅,街道洁净,店铺商品摆放整齐有序。

  “琼海启动创卫,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规定的标准,创立了组织领导层级制、落实措施责任制和监督执行问责制的‘三制’。”原琼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王伟认为,琼海创卫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出台严格的创建标准,把创卫工作落到细节。

  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片区,都划分好责任单位,把创卫措施进行责任化。哪块区域卫生不到位,都能追溯到单位或个人。在《琼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里,创卫工作被细化为224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了45个部门和单位;琼海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被划分成23个创卫责任区,由挂点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镇和社区、村委会领导负责抓落实。

  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包片包点,动员大会结束后的当天下午,琼海全市便开始了大整治、大清扫。

  会不会又是“一阵风”工程”创卫伊始,一些干部还没真正意识到,自己片区的工作做不好,是会“挨板子”的。在琼海开启第一轮环境大整治活动反馈时,市委书记亲自带队验收,5个单位干部被通报批评,还要在全市创卫工作大会上做检讨。颇具意味的是,被落了鞭子的都是“热门单位”的“一把手”,这让从上到下的干部都明白:琼海创卫,就是动真碰硬!

  标准既定,创卫更注重民生视角。嘉积镇蔗园社区是琼海“出名”的城中村,它的“出名”在于常年脏乱。600多人的社区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巷道,居民在本就局促的空地上还搭起了鸡圈,听说创卫工作人员要来拆,老住户们“翻了脸”。

  在参加了市委组织的江浙城中村改造考察后,蔗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兴拓说:“群众之所以不支持创卫,破罐子破摔,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对基层投入得太少。”思考后,他和干部们决定先帮居民完善硬件条件,改造砂土路,同时征求居民意见,拆除乱搭建,将空地变成居民的“私家菜地”,由住户认领,自行保持环境卫生。居民从反对到一呼百应。如今,蔗园社区小菜地里的菜长了一茬又一茬,“伤疤”不治而愈;居民们相互赠菜,邻里关系和谐融洽。而城市里还有一些如溪仔、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等原本老旧的街巷,更是通过巧思改造,被注入了一种文化活力。群众利益没有因为创卫而受损,反因创卫实现大幅增值。

  从创卫看城市精神

  以真心真情真利益赢得群众支持

  2013年夏,一辆粤牌号车子停在了东风路,嘉积中心市场迎来了国家创卫专家组。位处繁华闹市区,嘉积中心市场虽顾客涌动,但一家家摊位整洁干净,污水从暗沟里汇集后统一处理,电动保洁车往返擦拭,专家看后连连点头。

  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探索,为一座城市带来几多经验启示。

  琼海创卫,靠的是干部担当干事的优良作风。抖抖架势,换不来青山绿水。琼海从四套班子到基层干部,都撸起袖子,甩起膀子。创卫会战打响后,琼海市委班子带头深入创卫一线检查督促,全市干部走上街头巷尾,自上而下将所有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铆足到抓落实上,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3年前,拥堵不堪、脏水横流的嘉积中心市场是广受老百姓诟病的一处“顽疾”,时值创卫攻坚阶段,琼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符传富包点整顿嘉积中心市场。商贩们不认得符传富,但都记得,有个爱穿白衬衫的中年男人每天早上6点和进货的菜贩一起到市场,比保洁员还早;可直到晚上7点所有商贩差不多收摊了,他又开始督促检查。每一名干部的扎实作风,绘就出的都是创卫成功的关键样本。

  琼海创卫,以让市民分享民生实惠为宗旨,这使得人民群众成为创卫最坚定的支持者。几年来,琼海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15亿元,改造建设城区主干道6条18公里,改造城市街道4条总长25公里,使社区和单位道路硬化平坦,沿路环境美化;投资5132万元建设10个垃圾转运站和6个收集站,增添大量环卫设施,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密闭化……

  山叶社区冯埇沟,唯一一条出村土路逢雨便涝,路边还有猪栏,环境整治条件极其困难。社区干部陈良、王壮等为居民四处争取经费支援。1年后,一条长1公里的入村硬化路全线改造完成。“这多亏有担当干事的好干部!”为支持创卫,冯埇居民们纷纷主动自拆十几年的鸡鸭棚。

  琼海创卫,是以绿色铺就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深刻意识到新型城镇化首先就是“人的城镇化”,琼海人越来越欣喜地看到自己身边环境的改善、冒出的绿意,也更加习惯于在清晨傍晚走入公园绿地。社区成为“绿点”、道路化成“绿线”、公园铺满“绿面”,满眼翡翠的琼海,正将绿的思维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行动。

  琼海创卫,极大提升了城市品牌和市民的素质。在掀起新一轮创卫高潮时,许多人心存疑虑,担心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轰轰烈烈搞卫生、认认真真走过场,创卫过后“脏乱”又反弹。但事实证明,琼海搞的不是“花架子”,出实招,干实事,真投入,并让城市卫生管理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渐地,爱护家园环境成为琼海人民的自觉行动,讲究卫生成了人们的良好习惯。甚至有房地产商在岛外售房时愿意这样推介琼海:“这是国家卫生城市,含金量高,未来升值潜力更大。”

  从直观可见的城市洁净,到人人受益的民生改善,琼海创卫历程给这座东部中心城市带来了深刻影响,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发展观念、环境意识和工作方法。

  目前,琼海市正积极筹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1710平方公里的琼东大地,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海南日报嘉积8月9日电 杜颖)

文档附件

聚焦琼海

更多+

文明播报

更多+

道德模范

更多+

志愿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