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征文展播 | 印尼归侨的中国情结

发布时间:2016-07-08      来源:琼海文明网

  

    照片中这对夫妻,乍一看上去,可能你会以为他们不是中国人,事实上,他们的确是中国人,只不过,他们的身份有点特殊:照片中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出生于印尼帝汶岛,1960年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回国;照片中戴眼镜的女人,是我的母亲,祖籍海南文昌瓮田镇,也是从印尼回国的,不同的是,她是家里送回国读书的。这张照片,是他们1996年重返印尼探望亲人的时候拍摄的。

  照片中,我父母亲穿着印尼当地的传统服饰,在一个山坡上留影。父亲穿的是一种叫做’badi”的传统服装,下身围着叫做“纱笼”的类似裙子的布,腰间缠着腰带,腰带上还有一些装饰。父亲的上身披挂的是光洋,头上戴着印尼特色的帽子,整个人打扮起来很帅气又富有印尼特色风情。母亲头上也戴着一个头套,身上穿的衣服印尼话叫做“gaibaya”,腰间围着沙笼,有腰带,和父亲一起留影。这张照片,是在老爸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拍摄的。
  说起他们回国的历史,是一部建设海南华侨农场的历史。我的爷爷,当年在印尼是做生意的,有很多孩子,家境优越,我父亲从小有佣人伺候,是小少爷,什么都不用做的。据我父亲说,他家里养着很多的鹿和羊等,都不是养来吃的,是养来当宠物的。他家里经常有亲戚来玩,一住就是几个月,说明当时我的爷爷挺有钱的。当时在印尼还有中国学校,但是父亲读完小学,当地的中国学校已经停办,也就是开始了排华事件。在中国,50年代的时候,“全国山河一片红”,不仅发型,服装,到处都是一个样,既土气又根本没有一点生气。可是我看父亲带回来的照片,他们在印尼已经穿着皮鞋,短裤,头发梳得油光发亮的照相,非常的帅气精神。他们虽然人在国外,有优越的条件,可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那时还没有电视,他们经常收听收音机,了解国内的情况。当时印尼政府排华,我父亲就和我的伯父还有一个姑姑跟着奶奶一起踏上了回国之旅。当时一路回国的华侨很多,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他们的回国问题,特地从苏联租了一艘大船带他们回国。船可坐几千人,他们还带了很多的家当:单车,床,衣柜,还有皮箱等。就这样,他们告别了出生的地方,告别了优越的生活条件,飘洋过海来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了安置好这些回国的爱国归侨们,国家在海南琼海市(当时还是琼海县)一个叫彬村山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农场,就是现在的彬村山华侨农场。他们就在彬村山农场住了下来。当时条件艰苦,四处荒凉,野草丛生,虫兽出没,和他们在印尼的生活条件反差太大,很多人都哭了,感到难于接受。我奶奶当时已60岁,她很坚强,跟孩子们说,我们的国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非常需要我们华夏儿女共同去建设,去创造,才能振兴经济,强大祖国。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还不是因为当时国破民穷,无法生存才出去的吗?现在既然我们已经回国了,就应该安下心来,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他们安下心来,挥刀举锄,开荒挖渠,种橡胶、种胡椒,过上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没有菜吃,他们自己开一块地种菜;没有房屋住,他们自己割稻草盖起了茅草房住;没有水用,他们都是到很远的井去挑水喝.......就这样,一路走来,直到退休,他们为彬村山华侨农场的经济发展奋斗了50余载。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了鲜艳的花朵,至少他们看到,昔日的破烂的农场,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
  母亲也一样,16岁时,我外公托人把她送回国,当年的小姐来到文昌老家的农村,条件很艰苦,没有水没有电,还要走十几公里的路去上学,吃自己做的咸菜,没有肉吃。亲人都在印尼,老家只有她的表姐和阿姨这些远亲,但是母亲也坚持下来了,真的很不容易。在文昌老家读书到初中毕业后,积极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潮中。在松涛水库的建设中奋战了三年多,1967年安排到琼海嘉积的椰子厂工作。1968年与我父亲结婚后就在彬村山华侨农场工作。
  父亲与母亲很随和、很恩爱,从未见到他们吵架红脸,认真做好农场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对我们姐弟三人疼爱有加。父亲在农场连队里因为有文化讲信誉,深得人心,有一定威信。父亲个性活跃,能说会写,又会跳交谊舞,谈吐幽默得体,很多人喜欢和他交朋友。在农场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归侨们的生活很丰富,他们依然保留着印尼的生活习惯,如自制印尼风味菜肴如咖喱鸡、沙爹、巴东牛肉等;逢年过节我母亲就购买做糕的原料,亲自动手制作印尼烧糕等,有时要做一个星期,那我们就有得吃了。归侨们大都性格开朗乐观,喜爱唱歌和跳舞,工作闲暇之余,拿起吉他、沙锤,穿上印尼传统服装,跳起欢快的印尼民间舞蹈“伊娜奈”,歌唱日益美好的新生活,也思念着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们。
  1996年,母亲在印尼的妹妹邀请他们回去印尼探亲,母亲也很思念印尼的父母亲和她的弟弟妹妹,经过商量,她和父亲一起办理了护照及各种手续后,乘坐飞机回到了印尼,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久别重逢,感慨万千。父亲和母亲拜访了自己的亲人,在很多地方都拍照留念。文中的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在我父亲出生的地方——帝汶岛留下的。
  岁月如梭,转眼56载,彬村山华侨农场的建场史也是印尼归侨们的创业史。他们的足迹,踏遍农场每寸土地;他们的汗水,洒落在农场的每个角落,他们,为农场的建设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今,当年的青春小伙,俊男美女,都已白发苍苍,步履艰难,有的已经过世了。但是,他们那种爱国的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下一辈,继续为祖国建设奋斗下去。
  本文作者:庄恭武  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  

文档附件

聚焦琼海

更多+

文明播报

更多+

道德模范

更多+

志愿服务

更多+